大连关停凯洋海鲜公司及周边企业,工作人员是否都已隔离?
1、近日,大连出现聚集性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这次感染的源头是大连凯洋海鲜有限责任公司,于是,为了避免疫情扩散,马上关停凯洋海鲜公司及周边企业,工作人员已经全部隔离。
2、还有就是凯洋海鲜公司及周边企业已经布满了这种病毒,如果人们继续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面,很有可能继续发生感染,因为这种病毒看不见摸不到,只有远离他才能安全,所以关停这些企业,并把相关人员进行隔离,减少病毒向外扩散的危险。
3、现在关停之后人们只能去超市和零售地点购买海鲜,那么就有可能会在购买海鲜的时候增加自己的消费成本。
大连30例确诊为凯洋海鲜公司员工,海鲜还能不能吃了?
更好不要吃,全市正在对储存冷冻冷藏肉品、水产品的冷库持续开展排查。截至7月30日,已累计摸排相关冷库4719个,重点检查贮存条件、温度控制、产品追溯以及依法备案等管理要点,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另外,累计采集冷库相关的食品、从业人员、环境核酸检测样本69万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据官方消息,截至7月26日24时,大连已公布38例确诊病例,其中30例为凯洋海鲜员工及家属,2例为凯洋海鲜家属密切接触者。此外,7月27日,吉林省卫健委发布通报称,7月26日0-24时,全省新增大连输入性确诊病例2例,均为凯洋海鲜员工。这一系列的病例使得凯洋海鲜成为大连本轮疫情的重点关注对象。
更好不要吃,市内是要储存冷冻冻肉的,水产品在冷库中继续进行筛选。截至7月30日,共清理相关冷库4719个,重点依法检查存放条件、温度控制、产品可追溯性、备案等关键管理要点,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此外,共采集冷库相关食品、员工及环境核酸检测样本86,900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截止2021年7月16日凯洋的海鲜能吃。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指出,中国卫生部门是通过对数千种冷冻食品的抽检,才从“极少数”样本上检测出了新冠病毒。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食物进行传播。也没有发生人因食用某种食品从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因此不必过度恐慌。
云南在冻南美白虾的包装箱外表面样本中也检测出新冠病毒。7月23日,辽宁大连的凯洋海鲜公司在多个环节的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 8月份,山东烟台在进口冷冻海鲜产品的外包装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8月12日,芜湖市镜湖区在一家餐饮店进口的厄瓜多尔冻虾外包装样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疑似阳性。
因为这种病毒是在凯洋海鲜公司加工冷鲜车间发现的,所以不确定这种病毒还是否存在,如果不关停这些企业,那么这些企业的物品会向外流出,吃了这些海鲜的人也有感染的风险,那么扩大的面积就会更加一步增大。
从武汉北京大连的疫情发现了同一问题,是什么问题?
武汉北京大连都是从与海鲜有关的市场或公司爆发病毒,三者环境相似,都属于事宜病毒生存的,低温潮湿环境。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到北京新发地市场,再到出现了30例确诊病例的大连凯洋海鲜公司,三者都存在潮湿、低温环境。
无论是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是大连凯洋食品有限公司,都有着新冠病毒易于存活的潮湿、低温环境,所引发的疫情,也都可能与进口海鲜(包装)携带病毒有关。有了北京市疫情的预警,大连市再由可能同样的原因导致疫情,说明了有关单位存在着疫情防范不严或者防范懈怠的问题。
由于隔离及时,对社会没有太大的传播风险。大连最早报告新冠肺炎病例,包括3个确诊病例和12个无症状感染者,如此大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说明疫情刚发生就已被捕获。随后大连市立即开展核酸检测,发现了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
员工接连出现确诊病例,大连凯洋海鲜被按下“暂停键”
1、月22日后,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洋海鲜”)因员工接连出现确诊病例,被按下“暂停键”,公司门口的工作场景被身着防护服的防疫人员所取代。疫情情况 据官方消息,截至7月26日24时,大连已公布38例确诊病例,其中30例为凯洋海鲜员工及家属,2例为凯洋海鲜家属密切接触者。
2、另外,累计采集冷库相关的食品、从业人员、环境核酸检测样本69万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据陈言楷通报,对大连凯洋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海鲜产品开展了全面风险排查,相关产品采取下架、停售措施,有效防控了疫情风险。
3、因为这种病毒是在凯洋海鲜公司加工冷鲜车间发现的,所以不确定这种病毒还是否存在,如果不关停这些企业,那么这些企业的物品会向外流出,吃了这些海鲜的人也有感染的风险,那么扩大的面积就会更加一步增大。